微信公众号

  这是一个关于爱·感恩·责任·接力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8713”集体成长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公益行动的故事。

  27年前,迈着青春脚步,有一群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复旦燕园,成为复旦新闻学院1987级本科一员。87,是我们的入学年份。13,是我们的院系代号。



  告别校园的恋恋风尘,走过27个春夏秋冬,我们,也从青葱走向成熟,从复旦走向远方。人生或有得意失意,物质或有富贵清贫,生活或有多彩简单,然而,30年后再回首,世俗上的差异皆因那段最美时光的相遇而褪去,青春的理想因为重逢相聚而点燃,而我们,更始终不敢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今后想到哪里去。

  曾经,一位瘦弱的男生,从新闻系老师手中接过一张“12.58元”的汇款。老师不知道,这是一位农村母亲节衣缩食所能给孩子寄出的全部学费……

  曾经,一位文弱的女生,高三时,每天,独自骑着2个小时的自行车,从家里到县中求学。大学期间,家里每月25元,学校贷款20元,靠着做家教、抄讲义、献血等,才把贷款还上……

  不能遗忘,所以回报。

  四十不惑,理想未泯。



  20138月,来自海内外的8713师生相聚厦门,在同学会上倡议成立助学公益基金,短短一个多月就募集100多万元人民币。

  当年9月,我们启动“薪火计划”,选择在云南大理的下关一中和洱源一中对各20名高一新生进行三年高中学费和生活费的全程资助,并建立了结对辅导员制度;

  20148月,“上海益善公益基金会”在上海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并再次募集到200万元注册资金;

  20149月,新一年的40名高一新生又加入了益善的资助行列;

  2014年春节,我们奖励了20名优秀乡村教师;

  20146月,我们启动了名师入校园演讲的领航计划;

  两年多来,有近二十批次的同学到大理践行公益理念,走访深山里的学生家庭,亲自为孩子们朗读故事书;我们的监事和理事们多次在上海开会,讨论基金会的规范运作。这一切,都是无偿和自费的。

  我们希望,

  在当年走过的崎岖求学路上,播撒感恩的种子,传递爱的力量,

  我们希望,

  从同学会出发,探索一种新的公益团队组织形式。

  我们承诺,

  发挥拥有的知识、经验和资源,引入现代管理方式,

  打造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透明规范、国内一流的“阳光下事业”,

  我们更承诺,

  不负“8713”的荣光,

   “不弃”不离,“益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