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拍卖锤接连落下,书法作品《上善若水》、海南黄花梨象棋等27件义卖品被一一拍出。这一幕出现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上海文定生活10周年慈善晚宴上,拍得的10.2571万元善款全部捐赠给上海益善基金会用于书香校园建设。
“两个人的篝火,照亮整个夜晚。”歌手李维和BEST100合唱团在现场共同演绎《贝加尔湖畔》,人头攒动的场面让上海益善基金董事长李同新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真挚与付出。
会后,他发了一条有关慈善晚会的朋友圈,感慨道“殊为不易,尤显珍贵”。这是益善基金会的一次新尝试,也是新一年的好彩头。
李同新
上海益善基金会董事长
常态化地访校
慈善晚宴上,李同新在聚光灯下讲述益善基金会与阅读的故事。同样的故事讲过无数次,然而这样的场景对李同新来说并不是常态。更多的时候,他会开着一辆满是划痕的棕色越野车,穿行在云南省大理州的盘旋山路上,一个乡接一个乡地走访学校。
在2018年圣诞节,李同新像往常一样走访学校。这天,他驱车前往佛堂小学,高速公路两侧是隆起的山脊,山脚浸泡在湛蓝色的湖水里。
佛堂小学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在百度地图上无法找到这所小学的准确位置,能搜索到最接近的地名是“佛堂村”“佛堂村路”。
一番赶路后,李同新在佛堂小学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教室里,一个小男孩翘着脚,躺在藤椅里看书,气氛自然而松弛。这是李同新期待的状态,学生沉浸在阅读中,阅读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目前,益善基金会已与云南省宾川、剑川、弥渡、祥云、洱源、漾濞、永平及陕西省白水8县合作启动共同阅读计划。益善基金会为县内所有小学、教学点配送图书,建立阅览室,而学校则需要在课表中添上一堂阅读课。
然而对于推广阅读来说,捐赠图书只是第一步,更为艰巨的一步是,如何让图书在校园里真正“活”起来。
“访校”是李同新想到的方法,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却真实可靠。他会详细察访图书的损耗情况、借阅手册的记录……哪怕只是以“最近看了什么书”“最喜欢哪个故事”这样的问题作为开场白,李同新也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捕捉到学校真实的阅读情况。
访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和督促,更是为了给学校带来切实可行的做法。“我从来不会说北上广的学校怎么做,我只会告诉你隔壁学校怎么做。既然他们能做,你们也能做。”李同新笃定的语气逐渐打消疑虑,也给予了老师信心。
阅览室,学生在借阅手册上记录。
一开始,李同新“说得多”,后来他越说越少,更多是在倾听、记录和分享喜悦:宾川县宾居镇初级中学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蹇街完小细化阅读考评体系、瓦溪完小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平川完小探索分级阅读活动……
为确保访校的持续推进,李同新大部分时间都驻扎在大理,离开最长的一段时间是3个月。这3个月,他依然在为益善基金会四处奔波。5年来他走访了500多所学校,而访校还在继续。
阅览室,学生自主阅读。
公益的抉择
这样常态化的工作,是李同新翻越几道“分水岭”才到达的。毕业于上世纪90年代复旦大学新闻系,李同新却没选择“新闻”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当了半年公务员后他毅然下海经商,多年后又投身公益。“没那么复杂”,他摊了摊手,“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大家都有一点能力了,读书人帮一帮读书人。”
在2013年的同学会上,成立助学公益基金会的倡议得到了响应,并在接下来的1个月里迅速募集到200多万元。2014年上海益善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基金会的名字取自“13”——复旦新闻系的代号。
“读书人帮读书人”,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惺惺相惜的意味。那个年代,农村出身的孩子依靠苦读一路闯进顶尖学府的现象还很普遍,而现在这个比例正在降低。
课间,学生各自寻找喜爱的读物。
从2013年起,益善基金会在云南省大理州先后对160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高一新生进行资助,捐赠为期3年,人均每年7500元的助学金里包括学费、书本费、住宿费,甚至还有每月500元的生活费。截至去年,已经有近百名受助学生考上大学。
这是一个不错的结果,然而益善基金会并没有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一本《作文选编》是促成这一转变的诱因。当时,像往常一样,益善基金会秘书长曹斌对受助学生进行家访,那天采访的目的地是弥渡县龙街乡龙街村。这个在导航上显示距离县城几十公里的村落,他们花了将近3个小时才到达。
房子是20年前的土坯房,墙面贴满了奖状,一台合盖的老式缝纫机是小白日常伏案书写的书桌。他的父母不善言辞,因为长年剥核桃的缘故双手漆黑。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白的中考成绩跻身全县前十,一举考入下关一中,这是滇西最好的高中之一。
闲聊之中,曹斌无意间问小白读过哪些课外书,小白的回答是《作文选编》。难以置信的曹斌再次发问,答案还是一样,因为“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一本《作文选编》”。
小白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同样的答案从随后家访的受助学生口中说出。稍显不同的是,有人读了1本,有人读了2本,图书都是教师指定的班级读物,作文书占绝大比重。用曹斌的话来说,受资助的学生都是“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而这些只读过一两本作文书“刚飞出山窝窝的金凤凰”在未来究竟能飞多高,飞多远,成为摆在益善基金会面前的现实问题。
这是一个重要的抉择时刻。读书人来解决读书人的问题,读书人给出的答案是读书。益善基金会的选择是阅读,在小学阶段推广阅读,用图书点亮孩子的精神世界。
“农村的问题要由自己解决。”李同新还抱有更深的期待,他希望通过阅读涵养精神,期待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有志青年来改善农村面貌。
教室,学生在拿到新书后露出笑容。
阅读的价值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雪人没了,他好难过。”这是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石岩完小一年级的学生春春对李同新说的话。她一边翻书,一边讲述了一个有关于友情和离别的故事。
春春展现出的表达能力超出了语文老师的预料。在语文老师的印象中,春春很听话,很爱劳动,不太爱说话,成绩不好,“每次只能考十几分”。
李同新却对春春大加赞赏:“即便春春以后考不上大学,以后也会是一个优秀的劳动者,一个好妈妈。”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所有孩子都考上大学,而是让所有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李同新怀着这样的期待,而益善基金会输送到每一所学校的1300多本图书承载着他的期待。
春春翻动的这本书是无字书的经典代表作《雪人》,它的作者雷蒙·布力格是英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曾获凯特·格林纳威奖。春春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其父母离异,她还是留守儿童,自幼在爷爷奶奶的看护下长大。雪人是冰冷的,而《雪人》中的友谊之光却给春春带来了柔软而绵长的抚慰。
在宾川县,像春春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在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变得怯于表达,图书成为承载他们心灵的一种方式。
学校寝室,枕头上摆放的《四川寻宝记》格外醒目。
有的住校生把《神秘猫女孩》《四川寻宝记》等摆在床头,这些床头读物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他们内心深处那些与爱和美好相关的空缺。
在多年的推动中,阅读开始逐渐显现效果。
碧鸡完小的罗校长刚接手学校时,学生的语文成绩平均分在40分左右。现在针对满分30分的作文,有学生能得到27分,语文平均分达到60分。
据洱源县梅和完小教师陈信介绍,以前学生卫生习惯比较差,见到人就躲起来偷看,等人一走近,又一哄而散。通过阅读,学生的眼界打开了,卫生习惯也有改善,并且学生能大方地问候老师。
两年的试点工作后,石岩完小的段校长发现高年级学生在阅读课上已经能够发现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们就是播种子的人,按时浇水、施肥,至于长出来的是大树,是庄稼,还是什么都长不出来,都不重要。”李同新对于结果显得理性而克制,但他对给老师打气这件事始终保有热情。“别小看自己,也许我们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儿。”
在进行这件“很伟大的事儿”上,李同新遇到了很多同行人。自2013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每年派一位挂职干部前往云南省宾川县担任教育扶贫副县长,第3任挂职干部王林开始与益善基金会合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之后的每一任挂职副县长都延续了这一工作。人教社与益善基金会在定制专业书目、开展暑期教师培训、推动学校阅读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专业化的支撑。
就像基金会名称带有的寓意——“多多益善”,李同新期待未来能与更多同行人相遇,而这期待将由“阅读”延伸更多可能。
编辑 | 江玉婷
监制 | 刘海颖
来源 | 本文首发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2505期,文字材料及图片均由受访方提供。